作者:直播谷 | 发表于:2023-03-14 | 阅读:57次
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10月25日,秋风送爽,田野飘香。蔡甸区消泗乡三合村的篮球场上,在户外举行的“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”活动,欢声笑语一片。

民心向党,武汉脱贫村兴业富民乐事业。来自全市的驻村工作队代表、企业兴乡代表和消泗乡三合村、七壕村的村民们,一起聆听分享家乡新变化,畅想党的二十大提出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的幸福美好新生活。多才多艺的驻村工作队员们,还为乡亲们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表演。

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”,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、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,当天举行的第37场活动特邀武汉市乡村振兴局、蔡甸区乡村振兴局、蔡甸区供销合作社联合协办。

晒晒家乡新变化「晒家乡变化亮产业妙招赞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大讲堂在田野边开讲」

乡村振兴“大讲堂”田野边上开讲,驻村工作队代表、企业兴乡代表和消泗乡三合村、七壕村的村民们,一起聆听分享家乡新变化,畅想党的二十大提出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的幸福美好新生活。

■ 年轻人拍视频展现村湾美景

嘉宾、村民争做“家乡推荐官”

天蓝、景美、业兴、民富,2022年,每一座武汉村落里,都发生着各式各样的幸福事。家乡今年发生的哪件事,印象最深?这个话题一出,引发一群“家乡首席推荐官”踊跃“代言”。

全市建起防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

团强村建设美丽乡村“主雅客来勤”

2022年是全市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承上启下的一年。大讲堂座谈嘉宾、武汉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泽敏今年印象最深的事,是全市建立起了动态防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,“及时发现困难群众返贫风险,美好生活人人共享”。

在新洲区团强村,美丽乡村建设为这里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新变化。

“团强村建设美丽乡村,村湾更美了。老百姓高兴得合不拢嘴,曾经看不到人的村湾广场上,现在经常能看到村民聚在一起话家常,连隔壁村的人都经常过来‘串门’,羡慕得不得了。”

大讲堂座谈嘉宾、新洲区李集街道片区负责人、市税务局驻团强村工作队长宋海军说:“今年工作队和村两委,把高质量完成好美丽乡村建设,列为村里的头等大事。”如今的团强村,村民房屋整齐划一,花卉植被赏心悦目,村湾道路干净整洁,村民笑声不断,这正是工作队心目中幸福乡村生活的模样。

一连串喜事,也随之而来。村湾环境变美了,多年未回家的村民纷纷返乡,村里的年轻人也自发拍起了短视频,化身家乡的“首席推荐官”,用镜头直观地展现村湾环境,将村民的幸福瞬间向外传递。“村里的老书记经常和我们打趣,说这么多轿车和人,得请人来维持秩序呀!”宋海军笑着说,“村里又引进了红美人柑橘产业,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,现在村里比城市还要热闹。”

肖家垅村建起了产业园

身怀“绝技”的村民返乡了

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是不少村民曾经梦想的幸福生活,如今得到了实现。

江夏区湖泗街道肖家垅村,这里多丘陵地貌,没有连片的农田,曾经村民只能依靠些许“口粮田”过日子,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,一年到头能存下来的积蓄也不过2万元。

去年8月,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肖家垅村开展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,经过认真考察调研,因地制宜发展“鱼菜共生”产业,带领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。

大讲堂座谈嘉宾、肖家垅村工作队长李向军说,今年自己印象最深的事,就是“产业落户后,村民们的收入更加稳定了”。

李向军说,“鱼菜共生”产业的九成用工都是村里的村民,种植蔬菜、清理鱼塘、维护水电……村民们按特长上岗,收入高了,个个精气神十足。

从“事不关己”到“积极参与”,村集体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投入,村民的思想发生转变,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大大提升,产业园发展起来后,不少身怀“绝技”的村民也纷纷返乡。李向军说道:“我们村有个擅长水电维修的村民,以前在外打工,一个月只有3000多块钱,还要交房租,和家里的老人小孩一年见不到几次面,今年回到家乡后,就在产业园里工作,一个月工资将近4000块,从家里到产业园步行不到十分钟,每天生活乐滋滋的。”

乡村振兴服务站落户脱贫村

带动销售1127万元蔡甸农产品

解决农产品上行“最初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今年,蔡甸区侏儒山供销社实施了快递进村,在当地乡村建设了14个乡村振兴服务站,所有村都通了快递,为村里的农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
“以前,村里的农产品面临着运输和销售双重问题,电商平台也因此无法引进村里的产品。今年,通过乡村振兴服务站和村村通快递的项目落地,有效解决了关键问题,带动蔡甸区脱贫村农产品上行了1127万元。”说起今年印象最深的事,通过电商帮助村里致富增收,大讲堂座谈嘉宾、蔡甸侏儒山供销社主任何凯开心不已。

晒晒家乡新变化「晒家乡变化亮产业妙招赞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大讲堂在田野边开讲」

大讲堂活动现场,座谈嘉宾何凯为“蔡甸莲藕”地标产品推介、代言。

何凯说,近期每天接单量在500个左右,螃蟹、石榴、苹果、秋月梨和粮油,都销得不错。地标产品“蔡甸莲藕”,适合煨汤,粉糯香甜,正进入销售高峰期。“莲藕有各式礼盒装,当天挖藕当天发货,我们希望快递到达客户手上时,莲藕的‘泥’还是新鲜的。”

■ 吸引“硬核”产业各有妙招

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

探索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“有良方”。大讲堂现场,台上驻村工作队和致富带头人,围绕“输血”变“造血”,“硬核”产业引上门,助力乡村发展,讲述了各自的“智慧锦囊”。现场村民们不断为座谈嘉宾们热烈鼓掌。

全市构建脱贫村“村村有主导产业”格局

电商为村湾插上互联网翅膀

“去年,全市探索建设了9个特色产业园,市区投入资金2546万元,带动业主投入8079万元。今年,全市又新建特色产业园12个,正在验收阶段。”大讲堂座谈嘉宾、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泽敏,向现场村民们汇报。

杨泽敏说,产业园除了得到相应资金倾斜支持外,在规划、信贷、用地等方面,政府都将给予大力支持。产业园能为村民们带来什么好处?杨泽敏介绍,产业园流转租赁农民土地,可增加农民收入;园区常年用工,可带动农民增收;园区种养殖的技术辐射,也可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,增加收入。

“产业良性循环的‘量变’,终会引起‘质变’。”杨泽敏告诉村民们,全市正努力构建形成“村村有主导产业、户户有增收产业”的产业脱贫格局,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“蔡甸莲藕、大米、虾蟹……”,大讲堂现场,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区,吸引着大家注意力。大讲堂座谈嘉宾何凯向观众们介绍,这些优质农产品,将借助互联网的翅膀,飞向全国千家万户。

晒晒家乡新变化「晒家乡变化亮产业妙招赞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大讲堂在田野边开讲」

电商助力蔡甸特色农产品香飘全国。

何凯说,电商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,将大有可为。今年侏儒山供销社以榨坊村为中心,围绕瓜果、蔬菜、禽蛋、水产等区域优势资源,领办、创办了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,以“龙头企业 基地 合作社 农户 电商”的合作服务机制,帮助社员筹措资金、完善管理制度、提升经营能力,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高。

产业兴村走差异化道路

瞄准“红美人”种出特色果园

新洲区李集街一带,盛产红桃。在大讲堂座谈嘉宾、市税务局驻李集团强村工作队长宋海军的心中,对村里产业规划,有些“不一样”的新想法。

“夏季桃子成熟,大批量上市期,村里的桃子怎么能保证销售,怎么能卖出价格来?”去年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后,宋海军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,调研水果市场,了解村湾区位优势,走访农业专家、村民、种植能手等,将团强村的特色产业项目,瞄向了“红美人柑橘”种植。

“团强村土壤很适合种植红美人柑橘,这种水果市场接受度也很高,耐保存、运输,品质优良。”很快,在市税务局的支持下,今年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8亩红美人种植产业园,并确定了“一年保成活、二年见成效、三年达丰产”的产业目标。

“今年虽然面临严重的旱情,但8亩红美人在全村的精心保护下,一棵树苗都没受损失,全部成活了。”宋海军说,红美人秋冬季上市,能“完美”错开新洲李集地区桃子种植和采摘时间。“农业专家来园区查看红美人长势,直夸我们种得好。预计后年丰产期,该产业将为村集体带来17万元收入。”

“第一批8亩红美人打‘头阵’,下一步,我们计划把产业园扩大,带动周边更多老百姓一起种植红美人,由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,带领大家共同致富。”宋海军说。

做强“鱼菜共生”产业链

优质“南美对虾”也来加盟

大讲堂座谈嘉宾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湖泗街道肖家垅村工作队长李向军,当天的行程有些行色匆匆。上午参加完大讲堂活动后,村里还有两场“产业会谈”等着他。

肖家垅村的土地多是丘陵地貌,不利于机械化耕作。2021年,经过多方考察,鱼菜共生项目,被确定为村里的重点产业。并确定了“鲈鱼养殖 果蔬种植”的具体种养计划。

大桶养鱼,通过水循环把排出的鱼粪作为蔬菜种植的有机肥。李向军通过湖泗街道申请了国家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近500万元,再加上市场监管局的投资等,鱼菜共生一期建设项目在2022年4月正式启动。

鲈鱼养殖一年两季,果蔬则种植小番茄、羊角蜜、水果黄瓜这些市场销售好的品种,全部用鱼粪这种有机肥,品质好。

李向军说,今年鱼菜共生一期项目投放的20万尾鲈鱼养殖成功后,预计收益可达300万元,分红可为村集体收益一年增加50万元。

“在湖泗街道领导的全力支持下,肖家垅村养殖产业园将继续做大做强。”李向军说,鲈鱼养殖效益好,鲟鱼和南美白对虾的市场缺口也不小。目前南美对虾养殖,已经有了意向投资方,此外,鲟鱼、牛蛙等效益高的水产养殖,都将陆续在产业园落户。“产业有了,更多村民就能在家门口致富。”

…… 现场 ……

■ 人在画中走,心浸生态游

三合村将打造湿地小镇

紧邻沉湖湿地入口,蔡甸区消泗乡三合村空气清新,生态优美,被当地村民赞为“鸟渔花乡”。这里也是长报集团对口帮扶村。

当天大讲堂活动设在村里的篮球场上。篮球场由长报集团在2018年10月援建,上个月刚刚经过整修,焕然一新。往前越过一片饱满的黄豆地,清澈的通顺河水波光粼粼,傍村而过。

歌声、笑声、赞声,聆听着一个个动人的“发家致富”故事;欣赏着一幕幕精彩的文艺表演,三合村村民们快乐地感受着大讲堂带来的欢乐时光。

诗朗诵《我爱你中国》、电子琴伴奏、独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、《七壕村“共同缔造”歌谣》,大讲堂上,市金融局驻新洲李集街道卫星村工作队员胡静怡、市一医院驻新洲李集街道八屋村工作队员陈子扬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七壕村工作队员胡唯,三位年轻的“90后”队员们,为村民们带来多才多艺的表演,赢得了“村民长辈们”的热情点赞。

晒晒家乡新变化「晒家乡变化亮产业妙招赞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大讲堂在田野边开讲」

年轻的“90后”驻村工作队员,为村民们带来多才多艺的表演,赢得了村民们的点赞。

晒晒家乡新变化「晒家乡变化亮产业妙招赞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大讲堂在田野边开讲」

主持人介绍村民原创书画艺术作品,作品表达了村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情点赞。

“欢迎大家多来我们这个能‘春赏油菜、夏观荷花、秋看芦苇、冬探候鸟’的湿地小镇村湾。”大讲堂座谈嘉宾、三合村支书罗后堂为家乡有感而发的精彩代言,也为在座嘉宾和观看直播的网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“人在画中走,心浸生态游”,罗后堂向大家介绍,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和改造提升,如今的三合村,处处都是一幅幅欣欣向荣的动人风景画。

尤其令罗后堂和村民自豪的是,在长报集团的文化帮扶和资金资助下,近年来,有超过50人次的村里大学生得到帮扶,顺利完成学业,其中有一位现在已在攻读博士学位。生态变好了,村里的子弟们越来越有出息了。三合村的产业也接连“找”上门。村里的2800亩土地,整体流转给湖北三合鸿水产开发有限公司,发展螃蟹、小龙虾养殖,打造了一批绿色、生态产业,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。“村集体发展的目的就是为村民谋福利,和村民一起共享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。”罗后堂说,村里正在研究用村集体的积累,为村民购买“医保”,让大家看病更有保障,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。

三合村有“三来”——天上飞来雁鸭多,水上游来鱼虾多,水里生来莲藕多。罗后堂热情地向嘉宾们邀约,下个月国际湿地大会计划在沉湖湿地举办,欢迎大家来三合村露营野餐、品鲜甜玉米、喝黄豆豆浆,摄影观鸟打卡。“三合村也将借助湿地资源,在全社会的帮扶下,打造湿地小镇,让村民们的好日子更加美好。”

■ 美好生活共同缔造

村民们打造幸福家园的劲头更足了

“美好环境幸福生活,共同缔造靠你靠我;房前屋后栽花种果,时常打扫去污清浊……”大讲堂现场,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七壕村第一书记江秀伟带来亲自创作的《七壕村“共同缔造”歌谣》,饱含深情的诗句描绘出充满色彩的乡村美景和村民生活,引发座谈嘉宾和村民们的共鸣。

晒晒家乡新变化「晒家乡变化亮产业妙招赞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大讲堂在田野边开讲」

七壕村年轻的“90后”驻村工作队员,饱含深情地朗诵《七壕村“共同缔造”歌谣》,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。

大讲堂座谈嘉宾宋海军说,共同缔造美好生活,不仅要丰富村民的钱袋子,还要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。

在团强村,村里的老党员和脱贫户是工作队的重点关注对象,工作队队员每周都会上门慰问,芝麻大的小事也不忽视,在点点滴滴中传递温暖。村里有位70岁的村民,去年在鸡场捡瓦时不小心摔到了腰,工作队自掏腰包送去慰问品。今年这位村民又因家中变故受到打击,工作队一边安慰劝导他,一边邀请这位村民到村产业园上工,安排一些轻松的工作转移他的注意力。这位村民脸上笑容一天天变多了,今年旱情期间,他和全村一起日夜守护“红美人”柑橘园,齐心协力保住了果园安全。

大讲堂座谈嘉宾李向军说,通过产业帮扶,村民们致富信心越来越足,打造幸福家园的劲头儿更足了。

今年肖家垅村“鱼菜共生”项目进入二期建设,不少村民主动投入生产。有位70岁的老人非常勤劳,主动联系工作队想种菜,但又担心种植经验不够,蔬菜卖不出去。工作队请来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,另外提供化肥、种子,同时销售渠道也联系好了,解决了她的顾虑。“现在每天天一亮,就能看到老人家劳作的身影,麻利劲儿不输年轻人。”

大讲堂座谈嘉宾何凯说,农民合作社不仅要带领社员赚钱,还要提升大伙儿的精神面貌,增加集体归属感。合作社修建了员工食堂,工作之余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,“大家健身陶冶身心,社员们的良好形象,也为其他村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”。

本版撰文: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余康庭 蔡梦娅 邹卓然

通讯员:叶道剑 李万里 王璐 陈乔

本版摄影: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

【编辑:邹卓然】

更多精彩内容,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。

特别声明: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,直播谷仅提供发布平台,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。

标签: 大讲堂 妙招 田野

相关资讯